马伊琍女儿学做牛腩煲,厨房杂乱还小,这条件能成吗?
怎么全网都在夸马伊琍的女儿懂事又优秀,可我却看得心里有点发酸,这种近乎完美的成长轨迹,真的是一个孩子自己选择的路,还是她不得已才走出的一条最安全的路。那个叫文君竹的小姑娘,现在大家都看她十六岁就出落得大方得体,在厨房里倒腾着各种美食,一片岁月静好的样子,可别忘了她的小名叫“爱马”,一个曾经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刻着她父亲文章对母亲马伊琍高调示爱的名字。

这个名字从诞生起就注定了她的人生要跟父母的感情故事深度捆绑,2014年那场人尽皆知的“周一见”风波,对我们是八卦,对当时才六岁的她来说,却是童年里一声惊雷,她是在母亲那句著名的“且行且珍惜”所笼罩的复杂气氛里,一点点长大的。很多人都说马伊琍后来凭着事业翻红,给女儿上了一堂生动的女性力量课,这没错,但换个角度想,一个孩子亲眼看着自己的母亲把家庭的伤口变成事业的勋章,这种早熟里藏着多少别人看不见的辛酸。在成为小厨娘之前,她的标签是国标舞冠军,那是在聚光灯下靠着汗水和硬实力赢来的位置,说明她早就习惯了不靠父母,自己去挣一个身份,这本身就是一种信号。等到2019年父母官宣离婚,对她而言,家庭结构彻底改变,她需要在两个分开的屋檐下,重新找到自己的坐标,而我们后来看到的,是父亲文章也时常陪她看比赛,并非是那种苦情的单亲妈妈带娃剧本,这家人在努力维持一种体面。
网上关于她的讨论,主要就两派,一派是猛夸马伊琍教育成功,说你看,经历这么大变故孩子一点没走偏,多才多艺还沉稳,这才是真正的富养。另一派就觉得,这多少有点人设经营的意思,毕竟明星家庭懂得舆论,展示一个完美小孩,对母亲的形象也是加分项。可我总觉得,这两种看法都太表面了。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当一个家庭经历过剧烈动荡后,里面的孩子如果表现得太过懂事和完美,这真的是值得庆幸的事吗。有没有可能,是这个孩子过早地学会了察言观色,把自己变成了家庭的情绪稳定器,她用自己的“不出错”来弥补父母世界里的“错”,用自己的“优秀”来为这个家挣回一点面子,这种懂事,其实是一种沉重的自我保护。

所以在我看来,文君竹的故事,核心根本不是什么“反富养”的胜利,也不是什么明星教育的样板。你看马伊琍一边让女儿穿旧衣服,一边又送她去上海顶级的国际学校,这哪是节俭,这叫精准投资,把资源从消费品转向了教育和技能这些能增值的东西。而文君竹本人,从跳那种需要裁判和观众的国标舞,转向在厨房里为自己和家人做饭,这个变化太有意思了。舞蹈是向外的,是竞争,是需要别人评判的,而烹饪是向内的,是创造,是服务于自我和家庭的,这像不像一个孩子从寻求外界认可,走向了建立内心秩序的过程。她的家庭充满了戏剧化的情节,她就偏偏选择展示最真实、最平淡的厨房烟火气,这简直就是一种无声的对抗,用生活本身去消解掉那些强加给她的戏剧色彩。
说到底,我更愿意相信,文君竹今天所展示的一切,无论是舞蹈冠军的荣光,还是厨房里的娴熟,都是她为自己找到的“掌控感”。在一个她无法控制家庭分崩离析的世界里,她通过精准控制舞蹈的每一个动作,精确控制烘焙的每一种配比,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和安宁。她选择走一条最“正确”、最“无争议”的路,在一个曾因“犯错”而备受瞩目的家庭里,做一个从不犯错的好孩子,这是最聪明的生存策略。她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产物,她是一个在风暴中主动为自己构建安全屋的建筑师。

所以,我倒觉得咱们这些看客,可以少一些对“完美小孩”的惊叹和赞美。这种赞美本身,也是一种压力。不如就安安静静地看着,欣赏一个年轻的生命,如何在复杂的环境里,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天地。让她做那个在厨房里感受温暖的文君竹,而不是那个背负着“文章马伊琍女儿”沉重标签的符号,这或许才是对她成长最好的祝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马伊琍女儿学做牛腩煲,厨房杂乱还小,这条件能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