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办公室窗前,瞥了一眼湛蓝的天空,黎锦江凑近些看,发现玻璃里自己的白发再次悄悄爬上发梢,比之前又密了些许,脸部的皱纹也如刀刻般愈发明显。

42岁的年纪,却承载着远超同龄人的奋斗故事。作为深圳纳才人才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黎锦江总在拼命地往前赶。这些白发如同时间的刻度,无声地记录着他的奋斗历程。“我到深圳打拼整整20年了,时间过得真快!”黎锦江感慨道。
黎锦江的老家在黔东南州丹寨县扬武镇长青村。1999年,尚未读完初三的他,跟着表姐夫前往杭州当小工,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累活。

“总在工地干,这辈子恐怕难有出头之日。”2002年8月,怀揣改变命运的想法,黎锦江进入江西省轻工业学校学习。课余时间,他常到南昌市区打零工,见身边不少同学也想找兼职,便主动把信息分享给大家。有人过意不去,会给他一些辛苦费。
随着介绍的次数多了,黎锦江逐渐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深耕的领域。就在这一年,他通过组织同学做兼职,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6000多元。

那时的黎锦江不懂什么叫“人力资源”,只是单纯想带着同学一起挣钱,帮家里减轻负担。
2005年,刚毕业的黎锦江踏上了南下深圳的列车。求职期间,他被黑中介设套骗光了钱,无奈之下,只能白天步行20多公里求职,晚上就蜷在桥洞、网吧或公园长椅上将就。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他硬扛了近一个月,终于在人才市场找到了一份招聘业务员的工作。靠同事点拨和自身努力,仅用三个月,他的业绩就冲到公司第一,四年多后更是升任经理。

“做招聘业务员的工作,关键得站在企业角度想问题:怎么帮他们创造价值、解决痛点,招到真正合适的人才。”黎锦江说。
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施行,劳务派遣作为合法用工方式被写入法律。看到全国各地的劳务派遣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黎锦江果断辞职,开启了创业之路。然而,2010年,因团队磨合出现问题,首次创业仅维持3个月便草草收场。

但黎锦江没有被困难打倒,2011年,他重新组建团队,再次创办公司。2012年,深圳纳才人才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迎来发展拐点,全年净利润突破100万元。
如今,公司年营业额已超2亿元,在深圳、佛山、中山、东莞共设立6个办公区,累计为5万多家企业输送人才,帮助超过100万人找到工作。在公司员工中,25%来自贵州,为家乡人才提供了就业平台。

此外,和他合作的众多企业也成为在贵州投资兴业、招聘贵州籍员工的重要力量。作为深圳市贵州商会、广东省贵州黔东南商会的副会长,近年来,黎锦江多次组织企业家赴黔东南、贵阳、遵义、黔南等地考察,推动企业与家乡的合作,让反哺家乡从愿景变为现实。
2024年8月,丹寨县驻深圳市劳务协作工作站在纳才公司光明区办公区挂牌成立。依托这一平台,公司为丹寨籍务工人员提供来访接待、就业推荐、劳动维权等服务,成了连接深黔两地劳务协作的重要桥梁。如今,约300位丹寨县村民通过黎锦江的公司在深圳端稳了饭碗。在深圳市光明区塘家社区,更聚集着2万多名丹寨籍务工人员。
每年年末,黎锦江联合杨明辉、陈银江、刘安飞等人为丹寨籍务工人员张罗跨年夜活动,邀请企业家和技术工人分享创业就业经历,为老乡们加油鼓劲。
“丹寨老乡们大多从事工地、绿化、杂工等基础工作,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大家转变思路,主动学技能、参加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黎锦江说,“我将继续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助更多贵州老乡走出大山,到深圳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
相关链接
探访山外贵州人②从乌蒙深山到钱塘江畔·赫章95后生邹辉华东筑梦记
探访山外贵州人①韦天贵出山“闯广”创业记
策划/陈麟
统筹/周黎兵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潘晓飞彭芳蓉
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高静玉
编辑/李冰王小婷
二审/金艾
三审/李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探访山外贵州人③ |黎锦江:帮更多老乡在深圳闯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