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许昌市鄢陵县张桥镇和寨村有两个“小纪录”:作为张桥镇最大的村子,拥有3936人的和寨村,已经连续15年没有出现上访事件;作为村子第一网格党员代表的裴金土,已经连续6年没有买过牙膏、牙刷。
这两个“纪录”,都和“2·15”有关。
“2·15”不是一个日期,而是和寨村创新开展的网格化服务工作法。
三伏时节,记者走进和寨村,探访“2·15”网格化服务工作法下的基层治理创新之道。
“织”出一张网
和寨村是鄢陵县张桥镇的第一大村,辖3个自然村的和寨村分为9个村民小组,共有838户3936人。
村大事多人少,和寨村有着大村治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村党支部书记裴美莲说,以前村里家族势力、家族矛盾都比较多,打架斗殴并不鲜见,是张桥镇有名的大村,也是有名的问题村、上访村。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裴美莲在充分调研村情基础上,借鉴建安区前宋村“一编三定”工作法,创造性地制定出了“2·15”网格化服务工作法:村子838户群众被划分到46个小网格中,每个网格居住群众15户,分别明确1名党员和1名村民代表负责分包联系。
该工作法除了将农村无职党员力量调动起来外,还加入了村民代表和“五老人员”这两个群体,把“有工作热情、有奉献精神、有群众基础、有办事能力”的村民代表和“五老人员”组织起来,共同管理村里事务并为群众提供服务。
“村民代表平时就对周边邻居的家庭情况比较熟悉,感情上也与他们更加亲近。”裴美莲说,他们更清楚群众想什么、要什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
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日常负责对分包网格内的群众进行联络沟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开展为民服务等工作。

为激励联户党员和村民代表主动发挥作用,和寨村实行积分激励机制:每处理一起矛盾纠纷积5分,每服务群众一次积3分,每季度汇总统计一次积分情况。联户党员和村民代表可以凭积分到村里的乡村振兴积分超市兑换牙膏牙刷、米面油等日常生活物资。
裴金土过去6年的牙膏、牙刷,都是用自己的积分换的。
近几年,和寨村主动化解群众之间矛盾纠纷300余件,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000多件,连续十五年保持“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
“绣”出新风貌
“掌握千丝织就中天美锦,胸罗万象绣成上苑奇葩。”
8月1日,荒废住宅改造成的织布坊内,三架老式织布机吱呀作响。
记者看到,今年72岁的贾雪玲正熟练地穿梭引线。看着身边另外两位织布的老姐妹,贾雪玲笑着说,现在会用老式织布机的人越来越少了,村里开设的工坊不仅能留住这门老手艺,还能为她们增加一些收入。
“这些老粗布的质量很好,在网络平台很受欢迎。”裴美莲说,和寨村创办织布互助组和制鞋互助组,让闲散妇女重新学习传统手工艺,能够让一部分人的钱包鼓起来。

裴美莲说,他们围绕土地做文章,探索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成立了鄢陵县茂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出资28万元入股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农户+公司”的发展模式。
同时,和寨村与镇域内的良种繁育公司合作,成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专门培育高效良种小麦,良种繁育公司以高出市场价0.15元/斤的价格回收小麦,实现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小麦市场化收购,壮大了集体经济。
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里的环境也“靓”了起来。过去10多年来,村“两委”通过跑项目、“一事一议”等,先后新修水泥路面26公里,绿化街道1万余米。
裴美莲说,村里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200余万元,新建占地9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80平方米的和寨村中心养老院。养老院入住老人32名,解决了本村及周边村老人养老问题,还带动了8名贫困群众就业。
“改”出新风尚
和寨老黄牛,木犁木耙,蓑衣斗笠,茓子水桶,织布机,收音机,风箱,地锅……
走进和寨村村史馆记者看到,收集过来的老物件琳琅满目,承载着沧桑岁月和时代记忆。
村史馆是由原面粉厂改建的,里面的藏品,主要来源为群众收集、自愿捐赠,数量有300余件之多,以农耕文化、民间生活用品为主。
“村史馆就像‘活化石’一样,呈现了和寨人艰苦奋斗、建设美丽家园的意志和信心。”裴美莲说,这对于承载乡愁、留住根脉、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

为了开展文明创建,形成良好的社会新风尚,和寨村建设了由“初心园”“德孝园”“振兴园”组成的党建主题公园。三个游园绿树蓊郁、曲径通幽。值得一提的是,它们都是由坟园改造、整治而来的。村史馆不远的德孝园,成了老人跳舞、孩子玩耍的好去处,也是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空宅荒院,也焕发了新生机。和寨村将34处荒院空宅改造成大大小小的广场,转变为村内游园,改建为老年活动中心。以“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为载体,和寨村举办了广场舞比赛、“五一”趣味运动会、“书香鄢陵”读书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体活动。
“我们已连续举办八届和寨村孝善文化节,开展‘乡村光荣榜’系列人物选树活动。”裴美莲说,通过鼓励群众参与创建文明村镇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营造“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守法诚信、爱国知礼”的良好氛围。
“铺”开新模式
如今的和寨村,有着多项荣誉称号:“河南省民主法治村”“河南省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和寨以前是乱村,作为张桥镇第一人口大村,治理难度大。”张桥镇党委书记支彦伟感慨地说,如今看到的和美景象,离不开“2·15”网格化服务工作法的生动实践,它是泥土里的经验,基层管用、群众欢迎。
乡村治理和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延伸到了“最后一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王思琪说,和寨村推行的“2·15”网格化服务工作法,探索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和寨模式”,是可复制、操作性强、务实管用的。

“微”治理产生大作用。如今,“和寨模式”已在全镇范围内推开,全镇35个村被划分为822个网格,由党员、村民代表分包联系,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组、矛盾不上交”。
“这一做法创新了网格服务结构。”王思琪说,党员与村民代表协同联户的机制设计,不仅强化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充分激发了村民的自治主体性与参与积极性。与此同时,注重对网格员的激励,构建长效化队伍机制。
为推动“2·15”网格化服务工作法更好地服务乡村治理现代化,王思琪建议说,未来可借助数智赋能,持续向“智慧网格”转型,在乡村推广应用网格化智慧管理平台,从而提升治理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记者手记
“创新”,是记者在和寨村采访时感受最深的关键词。
“2·15”网格化服务工作法,把村民代表和“五老人员”两个群体调动起来,充当其中的一个“1”,解决了基层治理事儿多人少的问题。
村里的空宅荒院,也被改造成了制作工坊、活动场所。改造出的“五平芳”小菜园,有一种“开心农场”的既视感,让村中的荒地发挥了价值。
村里的三个党建主题公园——“初心园”“德孝园”“振兴园”,是由村里的坟园改造而来。原来杂草丛生的坟园,如今成为村民娱乐、举办活动的好场所。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基层治理,关键在一个“做”字。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为架构,结合本村的实际,探索、创新出好的治理方法。以乡村振兴为方向,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创造出更多的“甜头”,丰富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活力、样板和模式。

编辑:张龙(小)审核:张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细“治”入微丨15年零上访 大村庄治理的“小妙招”